从5.88亿元到19.4亿元,乳清蛋白用九年时间跑出了14.2%的年复合增长率。这组数字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对优质蛋白从“可有可无”到“每日必需”的认知升级。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蛋白市场早已超越“乳清蛋白”“植物蛋白”的简单分类,正朝着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空气蛋白等全谱系蛋白的多元化方向演进。无论是健身人群的“增肌刚需”,还是老年人的“抗衰需求”,亦或是新兴科技带来的“合成蛋白”,市场正在用更丰富的选择回应“全民营养”的时代命题。
01
全谱系蛋白的“破圈”与“新生”
中国蛋白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品类扩容+技术跃迁”的双重革命。从乳清蛋白的“一枝独秀”到动物、微生物以及空气蛋白的“多点开花”,蛋白赛道正在重新定义“营养、可持续与商业想象力”的边界。
*动物蛋白:乳清蛋白仍是“顶流”,“奶酪副产物革命”悄然发生
截至2024年8月,我国保健食品-蛋白粉备案产品数量达497项,注册产品226项,供需趋于平衡。其中,乳清蛋白凭借高生物利用率(净利用率超90%)、完整的必需氨基酸配比(PDCAAS评分1)及支链氨基酸优势,仍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动物蛋白的边界在扩展——多家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奶酪副产物提取乳清蛋白,既缓解进口乳清依赖,又实现资源循环,一场“奶酪副产物革命”已在产业链深处酝酿。
*植物蛋白:中式创新与技术突围的“双引擎”
从“本土化”到“科技化”,植物蛋白正在打开增量市场。与此同时,豌豆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细分原料正以“低负担、高适配”的姿态渗入即饮、烘焙场景:高蛋白等新饮料精准锁定年轻女性与轻运动人群,把“喝蛋白”做成日常习惯。要让植物蛋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仅靠“环保”或“素食”标签远远不够。关键在于通过风味仿真、口感优化和功能强化,打造符合中式饮食习惯的产品,中式创新与技术突围,正让植物蛋白从“替代”走向“主流”。
*微生物蛋白:打通“实验室—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酵母蛋白、藻蛋白等微生物蛋白虽仍处产业化早期,却已显露出从概念走向量产的清晰信号——据不完全统计,以酵母蛋白为代表的微生物蛋白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出现在功能性食品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的案例清单中,能量棒、代餐粉、口服营养补充剂里开始标注它们的名字,“可持续+高密度营养”成为最醒目的卖点。曾经停留在培养皿里的菌种,正在加速奔向大众餐桌。
*空气蛋白:合成生物学的“新物种”
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合成的“空气蛋白”,正成为合成生物学最前沿的成果。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act.MR的分析指出,全球「空气蛋白」市场预计在2032年突破1亿美元规模,并逐步进入主流超市与即食食品市场。虽然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化市场,但已引发行业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合成生物技术持续加码的背景下,未来3—5年,空气蛋白或将率先切入高端代餐、特殊人群营养补充等细分赛道,以小众品牌或产学研联合项目的形式完成市场首秀。目前,空气蛋白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但其零碳足迹与高密度营养的双重特性,已让行业看到差异化价值。
02
全谱系蛋白的“合规密码”
中国蛋白市场的规范化,既要延续既有法规框架,也必须匹配新兴品类的技术特性。从“准入门槛”到“创新激励”,政策正为全谱系蛋白铺设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合规通道。
*备案制与注册制:把“准入门槛”变成“创新跑道”
自2023年10月起,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正式纳入保健食品备案管理(《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企业仅需完成成分、标签及功能宣称的真实性自查,即可快速上市。这一举措为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等后来者提供了“可控试错”空间:先小步快跑验证市场,再视销量与反馈决定是否追加注册投入,显著降低创新成本。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法规:锁定精准人群的“营养刚需”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将老年人、术后康复者等蛋白质缺乏人群纳入监管视野。高生物利用率的乳清蛋白、微生物蛋白或可作为FSMP原料,只要临床数据证明其“医学营养支持”价值,即可获得合规身份,把“功能性蛋白”转化为“医疗级营养”。
*新食品原料审批:微生物蛋白与空气蛋白的“通关指南”
微生物蛋白(特定菌株发酵产物)和空气蛋白(合成生物技术产物)需通过《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毒理、致敏性和营养评价,才能上市。目前已有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递交申请,一旦审批细则落地,商业化节奏将随之提速。
*食品添加剂标准(GB 2760):明确成分边界,保障安全性
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对乳清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的适用范围与添加限量作出明确规定——乳清蛋白可用于运动营养食品、普通食品,但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微生物蛋白和空气蛋白若拟以添加剂身份出现,需先确认是否落入GB 2760现有条目,否则须启动例外条款申请。红线清晰,企业才能大胆创新。
03
全谱系蛋白的“成长阵痛”
蛋白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观念地震”:当增肌光环逐渐褪色,免疫力、专注力、代餐效率成为新的关键词;当海外巨头凭技术与口碑筑起高墙,国内玩家却在低价红海里互卷;当乳清、大豆的进口依赖受限,微生物、空气蛋白又被贴上“科幻”与“未知”的标签,消费者需求已经进化,供给却仍在“停滞不前”。
*消费者认知偏差:从“增肌=蛋白”到“蛋白=健康”
长期以来,“蛋白=增肌”的刻板印象把大量潜在消费者挡在门外。女性、银发族及轻体力人群往往把蛋白粉或蛋白棒视作“健身房专属”,却忽略了蛋白质对免疫力、能量代谢和专注力的基础作用。要扭转这一偏差,关键在于精准教育:通过科普内容(如“每日蛋白摄入量不足的健康风险”)和场景化营销(如“早餐+蛋白棒提升专注力”),将蛋白产品与“日常营养刚需”绑定。当蛋白从“健身专属”变成“每日必备”,增量市场的大门才算真正打开。
*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国内品牌同质化竞争
高端蛋白粉市场仍由国际品牌主导。Bodybuilding2024年榜单显示,前十强中半数系美国品牌凭技术壁垒与全球口碑牢牢占据高端价位,国产品牌仅几家家入围,其余多在低价带内卷。要打破这一格局,关键不是再打价格战,而是做“本土化创新”或把蛋白调制成低糖、高纤维、即冲即饮的“国民口味”新饮料。
*原料依赖进口,成本与供应稳定性成瓶颈
乳清蛋白主要依赖北美、欧洲进口,价格波动与供应链风险制约了国内企业的成本控制。植物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虽有一定本土基础,但加工技术(如风味仿真、高蛋白低钠)仍需提升。微生物蛋白和空气蛋白则面临技术成熟度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破局需“双轨并行”:
技术端:推动本土乳清蛋白生产(如奶酪副产物的发展)、微生物蛋白发酵工艺优化(如提高菌体蛋白得率)、空气蛋白合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如降低能耗与原料成本);
政策端:争取对合成生物学、可持续蛋白技术的专项补贴或税收优惠,加速技术落地。
*新兴蛋白的“信任成本”:微生物蛋白与空气蛋白的“认知鸿沟”
微生物蛋白和空气蛋白因技术新颖,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营养价值”的质疑较高。破局需通过科研背书(如联合高校或检测机构发布临床数据)、透明化生产(如展示无菌发酵或合成过程)以及场景验证(如与健身教练、营养师合作测试产品效果)建立信任。
04
突破传统认知,蛋白市场的
“全谱化”大趋势
中国蛋白市场正从“传统二分法”走向“全谱系覆盖”,动物蛋白的品质升级、植物蛋白的本土创新、微生物蛋白的技术突围、空气蛋白的合成探索,共同构成了行业的“进化树”。政策的规范化与技术的突破,正在为这场变革铺路。当消费者的需求从增肌转向免疫力、能量补充,从运动场景延伸至日常饮食,行业需要的不仅是更优质的产品,更是更精准的市场洞察与更合规的开发路径。
*企业怎么做?从技术导向到用户导向
蛋白产品要好吃、方便、贴合日常,才有生命力。植物蛋白要突破“素食”标签,在风味、口感、功能上打磨出适合中国餐桌的形态;乳清蛋白要从“增肌专用”转向能量补给、免疫支持等多场景,并优化为低糖、无乳糖等更适合国人口味的版本;新兴的微生物与空气蛋白,则需加快科研转化,借助政策窗口抢先合规落地。
*行业怎么讲?打破“蛋白=健身”的刻板印象
大众对蛋白的认知要从“健身专属”变为“每日所需”。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内容讲清楚蛋白摄入不足的影响,提高全民营养意识;结合生活场景做产品沟通,比如“早餐蛋白棒提升专注力”“中老年蛋白饮品延缓肌少”;同时,借助营养师等专业背书,让蛋白产品走进更多家庭,成为全民营养的日常选择。
蛋白市场的未来,不只是看“谁有技术”,更看谁真正懂用户。在新营养看来,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能用科技提升营养、又能用文化拉近距离、还懂得借助政策指引方向的企业。我们期待,在这场关于“全谱系蛋白”的进化赛中,中国品牌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一篇:益索普:功能性食品产品创新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