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点,写字楼灯火通明;早间通勤路上,上班族哈欠连天;深夜,年轻人刷手机刷到眼皮打架……“老年人朝气蓬勃,年轻人死气沉沉”竟然成了2025年的新气象。当“累”成为全民通病,人们的疲惫早已不是简单的“睡一觉就好”。
三伏天,一年中阳气最盛、最适合“冬病夏治”的时节。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传统养生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60%的人口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中国更是有超过60%的职场人长期被“身体沉重感”“注意力涣散”“情绪倦怠”困扰。这种疲劳不仅来自体力透支,更源于精神内耗、熬夜成瘾、饮食不规律等多重压力。
老祖宗留下的“药食同源”智慧,正在悄然改写这场“疲劳战争”的规则。从宫廷秘方到现代科技,从草本精华到精准配方,抗疲劳产品正从“透支式提神”转向“系统性充能”,为高压人群打造可持续的健康防线。
01.
千亿蓝海下的「抗疲劳」新时代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抗疲劳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全球抗疲劳补充剂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5%。而在中国市场,2025年抗疲劳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80亿元。
抗疲劳产品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工作人群,特别是IT从业者、教师、医生等年轻高压群体。这一群体因工作强度大、熬夜频繁,对抗疲劳产品的需求最为迫切。
艾媒咨询2024年调研显示,中国18-45岁人群中,大部分人存在长期疲劳症状,其中一线城市白领占比一半以上,25-35岁女性因熬夜、激素波动等问题尤为突出。区域分布主要呈现一线城市主导,二三线城市增长的趋势。人们的购买动机也从“即时提神”转变到“系统健康”,追求“缓解亚健康”“提升免疫力”等深层健康需求。
同时,场景化需求也更加细分,如早起通勤、加班提神、学习考试、运动恢复等场景催生差异化产品设计。抗疲劳市场的爆发,既是对“疲劳常态化”社会问题的回应,也是健康消费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的缩影。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天然、精准、便捷产品的期待,更是行业从成分创新到场景重构的系统性变革。
药食同源类抗疲劳食品以其独特的滋补功效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灵芝、枸杞、黄芪等中草药制品不仅能够提高免疫力,还能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对于缓解疲劳具有显著效果。这些中草药通常被加工成茶饮、口服液、胶囊等形式,方便消费者食用。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度提高,药食同源类抗疲劳食品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
02.
产品分析:三大电商平台爆款拆解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药食同源抗疲劳产品,FFL在抖音、天猫、京东三大平台,以销量为依据,筛出了15款药食同源抗疲劳产品并解析,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格内容,从销量维度锁定以下三款产品,分别是三勒浆抗疲劳口服液(10000+)、原力瓶肉苁蓉原力浆(2000+)、北京同仁堂万基花旗参茶(2000+),下面将从配方维度、市场定位进行剖析,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01 配方分析
①能量代谢组方:抗疲劳口服液以余甘子为核心,复配中药材诃子,形成“中枢神经激活+能量储备补充”的双重作用机制;肉苁蓉原力浆以肉苁蓉、黄精为核心成分,其中,肉苁蓉可以增强能量代谢,促进糖原储备(运动时的能量来源),延缓糖原耗竭,减少运动后乳酸和血尿素氮(疲劳代谢物)堆积,黄精可以补充能量储备,黄精多糖能显著提高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供应,增强耐力;人参皂苷(西洋参中所含)则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提升线粒体产能效率,两者协同使运动耐力提升。
②多功效协同:抗疲劳口服液以余甘子和诃子配伍,形成补充能量、清除废物、抗氧化、调节身体机能的多重功效。原力浆以肉苁蓉为核心,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保留苯乙醇苷,复配黄精多糖与枸杞黄酮。肉苁蓉苯乙醇苷通过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减少睾酮代谢,黄精多糖则通过促进肠道GLP-1分泌调节能量感知,形成“补肾填精+代谢调控”的协同效应,能有效缓解肾虚型疲劳。花旗参茶以西洋参为原料,经低温冻干技术保留人参皂苷Rg1等活性成分。西洋参总皂苷通过抑制胃黏膜组胺释放减少炎症反应,同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营养吸收,对气阴两虚型疲劳有明显改善。
02市场定位分析
①功能卡位:抗疲劳口服液瞄准“提高免疫+提神抗疲劳”需求,通过余甘子与诃子的成分叠加实现;原力浆产品以肉苁蓉的稀缺性建立“补肾抗衰”认知;参茶产品依托西洋参的“滋阴补气”传统功效,覆盖“慢性疲劳调理”场景,均契合当代人“快节奏+亚健康”的核心诉求。
②品牌差异化定位:抗疲劳口服液依托三十年老品牌的技术沉淀,通过“蓝帽子”认证强化功效可信度;原力浆产品聚焦“沙漠人参”的地域稀缺性,打造高端滋补形象;参茶产品借力品牌老字号背书,将传统“参养”文化转化为现代便捷消费,形成三类典型市场路径。
③场景化产品设计:抗疲劳口服液的即饮瓶装精准匹配“青少年学生、上班族”压力疲劳需求及老年人免疫低下场景,多维度覆盖;原力浆产品的便携装满足“户外差旅”场景;参茶产品的独立包装则绑定“办公室养生”场景,通过场景化渗透实现年轻群体触达。
03.
场景化开发:
从“泛用型”到“精准打击”
场景化是药食同源抗疲劳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企业可以聚焦早起通勤、加班提神、学习考试或运动等场景进行产品开发。
01 早起通勤场景:主打“快速唤醒+轻负担”
针对通勤时的昏沉感与时间碎片化,可开发以薄荷、黄精为核心的药食同源配方——薄荷脑通过刺激嗅觉神经快速提神,黄精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补充能量,避免咖啡因的心悸副作用。剂型优先选择独立包装的速溶茶包(如3秒冷泡)或压片糖果,方便在地铁、公交上即时取用,搭配柑橘风味中和草本苦涩,让“唤醒仪式”更易坚持。
02 加班提神场景:聚焦“持续续航+抗焦虑”
加班时的疲劳兼具体力透支与精神紧张,适合用酸枣仁、黄精复配——酸枣仁皂苷在提神的同时,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黄精多糖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提升耐力。剂型可设计为便携小瓶装浓缩口服液(每瓶10mL,单次饮用)或缓释胶囊,口服液添加天然蜂蜜调和口感,胶囊则适合需要静音服用的会议场景,避免咀嚼噪音。
03 学习考试/运动场景:侧重“精准补能+靶向修复”
学习考试需强化大脑供氧与专注力,可选用茯苓、远志配方——茯苓可以健脾宁心,缓解痰湿内阻导致的头昏健忘,调节脑内谷氨酸水平(影响学习记忆);远志可以豁痰开窍,直接改善认知功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修复神经元,助力记忆力提升。剂型以缓释片剂或低糖能量棒为主,搭配蓝莓粉掩盖苦涩。
运动场景则侧重抗疲劳与肌肉修复,用枸杞、葛根复配:枸杞多糖具有抗氧化功效,减少自由基损伤,葛根素可加速乳酸代谢。剂型上优选运动饮料(快速补水补电解质)或蛋白肽粉(运动后30分钟内冲服),满足即时吸收需求。
这些场景化的药食同源抗疲劳产品开发,既紧扣不同场景下的疲劳痛点,又以天然成分的协同作用实现精准赋能,让抗疲劳从“泛泛而补”变为“按需而养”,真正融入日常的每一个忙碌瞬间。
04.
结语
从《神农本草经》的“上品养生”到现代代谢组学研究,药食同源正在重塑抗疲劳产业的底层逻辑。当“即溶茶饮”替代“慢火熬煮”,当“纳米包裹”超越“简单混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剂型的革新,更是健康理念的进化——从对抗疲劳到预防疲劳,从单一成分到系统调理。在这个疲劳常态化的时代,真正的健康革命不在实验室,而是在日常选择中。
* 参考内容:
[1]博研咨询《中国抗疲劳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百谏方略《2025-2032全球与中国慢性疲劳综合症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3]熊武青,麻秀萍,郭江涛,等.食源性复方人参水提物的抗疲劳作用[J].食品与机械,2025,41(01):180-185.
[4]孙博,郑海云,王超超,等.基于斑马鱼模型对药食同源中药饮品的抗氧化和抗疲劳功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2):158-163+169.
[5]岑燕霞,梁玉才,曾江赢,等.食源复方黄精组合物水提液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25,46(02):343-348.
[6]李开莹,郑娟,胡露,等.药食同源物品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22,(29):125-127+180.
[7]刘嘉宁,国旭祺,李明哲,等.基于药食同源的复方制剂抗疲劳效果评价[J].营养学报,2022,44(04):32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