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句话可能毁掉一个品类第一品牌?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飞鹤的广告语悄悄换了。
从之前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变成了现在的——“聪明宝宝喝飞鹤”。
这看起来只是品牌传播层面的小调整。
但在我看来,这句话背后,是飞鹤在品牌战略上的一次方向性错误,甚至可能导致它会失去原本在消费者心智中的领先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
这篇文章,我就用“定位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拆解一下飞鹤这句广告语到底错在哪里?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01.
飞鹤奶粉曾经有一个很稳的定位锚点
在奶粉行业,国产品牌长期被“信任危机”阴影笼罩,飞鹤凭借一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完成了三件事:
成功与外资品牌做出区隔:如爱他美、美赞臣主打“欧洲血统”;
建立信任认同:强调“体质适配”给了国产品牌一个科学且差异化的信任理由;
强化产品理由:中国宝宝肠胃敏感、容易过敏,体质适配刚好击中痛点。
也就是说,飞鹤不是靠情怀,也不是靠国货标签,而是靠“科学+体质适配”的差异化定位,在奶粉这个赛道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现在,这个品牌战略的基础,正在被他们亲手抛弃。
02.
“聪明宝宝喝飞鹤”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错在哪?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聪明宝宝”多好啊,谁不想自己孩子聪明?
但问题就在于——不是所有听起来高级的词,都是好的定位。
“聪明”这两个字,犯了以下三个基础性错误:
它是抽象的:聪明怎么定义?谁说了算?
它是不可验证的:孩子聪不聪明,真的是奶粉决定的吗?
它是无差异的:哪个奶粉不能说“让孩子更聪明”?
从定位的角度来看:
一个不能衡量、无法验证、又容易被复制的诉求,就是一个毫无战略价值的诉求。
这就像护肤品品牌说“更有气质”,汽车品牌说“更有品味”,听起来很好,但说完就忘,无法形成锚点,更无法形成品牌偏好。
03.
飞鹤品牌战略切换中,踩中的5大错误
我们来具体拆解这次广告语更新背后的五个品牌战略失误:
错误一:主动放弃已有心智资产
原本“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认知基础。
一旦换掉这个定位,你就是把原来投入的广告、公关、销售、人力资源,一起打了水漂。
品牌最怕的,不是没资源,而是资源堆不出认知累积。
错误二:将品类角色说成了心理愿望
奶粉的功能,是满足生理营养与吸收适配。
但“聪明”是一个模糊的心理愿景,不是消费者购买奶粉的核心理由。
你在定位上错位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不记得你是谁,你也不再像你自己。
错误三:模糊了差异,进入了竞争红海
聪明=任何品牌都能说。
事实上,之前惠氏、美赞臣等品牌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诉求。
定位一旦变得人人能讲,消费者就很难记住谁是第一。
你以为在升级,其实是在降级,把自己从“差异性代表”降为“口号泛滥者”。
错误四:诉求高但缺乏支撑逻辑
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你可以讲科研基地、宝宝肠道菌群、中国配方研究;
但说“聪明宝宝”,你怎么做背书?喝完能考上985吗?
产品没有证据链,广告语就成了自说自话。
而用户对“聪明”这个词,正好是最敏感、最怀疑的。
错误五:错失纵向深化的战略机会
飞鹤其实本可以沿着“体质适配”做更深:
分区域体质适配(南北差异);
分月龄营养结构研究;
婴幼儿肠道菌群研究专家品牌。
结果却跳到一个和体质、功能、消费者真实选择动因几乎无关的“聪明”上。
这不是品牌升级,是战略偏航。
04.
反常识提醒:品牌不要越说越高,而要越说越准
品牌升级,很多企业最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
以为说得更大、更高端,就代表更成功。
但事实正好相反:
品牌不是靠“说什么都行”,而是靠“别人不能说、说了就认你”的那一个词;
广告不是拼文案,而是要围绕战略定位打心智;
升级不是换一个听起来更美的词,而是把原来那句话打穿、做深。
飞鹤现在的广告语,就像一个本来讲“拍照更美”的手机品牌,突然换成“专注技术”。
消费者可能会点个赞,但不会买单。
更可怕的是,原来的消费者也认不出你了。
05.
总结:品牌的最大危险,不是做错事,而是放弃对的事
我们常说“品牌是认知的战争”,但很多人忽略了——
认知一旦建立,就必须坚持,不能轻易改口。
飞鹤原本在国产奶粉中,凭借“体质适配”建立了差异化优势,这是它的心智标签、传播锚点、消费者认知之源。
现在,它主动把这个标签撕掉,换成了一个所有人都能讲、但没人能讲清楚的词——聪明。
从战略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错在放弃,而不在缺乏”。
我是胡一鸣,专注品牌战略21年,帮助企业打造“顾客心智中的数一数二品牌”。如果你也想在数字媒体时代,为你的品牌找到占领顾客心智的品牌增长之道,我们可以聊聊。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可以转给在做品牌的朋友。也欢迎你留言分享一下你对飞鹤奶粉的看法。
上一篇:到尽头了,没有上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