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答复代餐食品市场发展等内容
2023-02-24

现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中,涉及食品产业和营养相关工作的内容摘录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问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048号——《关于尽快出台标准进一步规范代餐食品市场发展的提案》“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完善营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等实施策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从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合理膳食的要求和倡导。我委高度重视有关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完善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引导和规范食品产业营养化转型。加强营养人才能力建设,提升营养健康服务水平。大力开展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营造良好的营养健康社会氛围。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尽快出台强制性代餐食品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GB 24154-2015)及第1号修改单规定了控制能量类、补充蛋白质类等满足不同需求产品中特征营养素、必须添加成分和建议添加成分,以及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每日使用量等的技术指标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规定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和预包装食品标签中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值等强制标示内容,其他营养成分等可选择标示内容以及标注要求。企业可按照上述标准要求和新食品原料等规定研发生产相关产品。

目前,有关各方对代餐食品的准确定义、使用范围、目标人群等尚存在不同认识,我委已组织开展相关调研,收集产品生产、人群消费等数据,将结合市场监管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分论证制定相关标准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保障与现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调一致。同时,组织研究制订《控制体重用代餐食品指南》,拟提出核心营养素、必须成分、可选择性成分等的含量要求和标示要求,规范指导行业生产。

(二)关于科学指导消费者理性选择代餐食品。

多年来,我委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主题宣教活动,普及“食物多样、营养安全、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2022年5月,组织开展以“会烹会选,会看标签”为主题的全民营养周和以“知营养、会运动、防肥胖、促健康”为主题的“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8条核心准则等重点内容,宣传普及合理膳食、认读标签等营养健康知识及技能,指导居民科学选择食品、合理搭配膳食,预防和减少营养相关慢性病发生。借助新媒体手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营养健康热点问题,促进营养健康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商超、进乡村。同时,我委组织出版《国民营养科普丛书》(10册),针对全生命周期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营养需求,提出膳食指导和身体活动建议,解答常见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及误区,推动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

一是我委将积极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不同人群营养健康现状及需求,结合市场和生产实际情况,科学研判代餐食品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二是加快组织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新增“糖”和“饱和脂肪”的强制性标示,增加份量参考值推荐。以标准为抓手,引导企业生产营养健康食品,规范标注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提高消费者营养健康意识。三是根据最新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综合考虑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科学推进营养素参考值修订工作,为制定营养改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四是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常态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加强营养标签标准宣贯,引导健康消费,切实提升我国人民营养健康水平。

”问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556号——《关于后疫情时代全面提升食品产业与科技战略地位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提升营养健康科普信息供给和传播能力,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提出,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我委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加强营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一是开展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以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等为契机,推动科普宣教活动“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商超、进乡村”,开展包括对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等方面知识普及,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二是加强营养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多部门联合推荐组建由食品、公共卫生、临床、农业、中医药等方面200名专家组成的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建立国家层面专家智库,科学支撑营养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打造科普宣教权威团队。组织编制国民营养科普丛书,传播正确科学营养健康理念。三是加强基层营养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开展营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等12项系列文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中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营养健康知识普及能力和营养膳食指导等服务能力,贴近群众开展科普宣教提升服务成效。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利用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和品牌栏目等深入开展营养健康主题宣教活动,借助新媒体等手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营养健康热点问题。

”问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765号——《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体系建设,夯实人力资源基石的提案》“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工作。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为中心,提出实施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等多项重大专项行动。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加快我国营养立法进程。将营养健康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我委会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先后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从学校、供餐人员、老师、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加强营养健康知识及技能宣教。

(二)创新营养健康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委组织疾控机构持续开展食物成分及消费状况监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为制定营养改善政策和膳食指导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我委等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全国重点监测县总数达到160个,包括70个国家试点县、60个地方试点县和30个非试点县。2020年,我委印发《关于开展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建设的通知》,组织地方结合食品产业优势和特色食物资源,整合国家级或省级营养科研机构、高校、专业协(学)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瞄准关键技术,加强创新驱动,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营养科研能力建设。目前已有12个省(区、市)申报试点。

(三)提升儿童青少年营养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主动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营养学相关专业。2018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临床医学类和基础医学类专业应开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课程。目前,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营养学相关专业,专业点位数分别为40个、31个、15个、28个,年招生人数近4000人。我委组织开展营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试点工作。目前,有27个省(区、市)启动试点,逐步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配备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针对“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提供营养指导服务。

(四)加强合理供餐指导。我委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健康主题宣教活动。以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等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作用,围绕膳食指南、认读营养标签等重点内容,组织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活动。据统计,每年近10万名营养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与活动,传播影响力覆盖7亿余人次。教育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和指导方案》,通过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与监测培训、开发电子营养师系统等方式,有效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营养配餐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

我委将加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学生餐营养操作指南》制订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工作,加强标准宣贯。开展适应学校需求的营养指导人,员和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编制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食养指南,持续开展包括儿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的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积极支持相关科研机构,通过国家项目带动引领,强化营养科研基础研究。

上一篇:会稽山开创中国黄酒“高端化”先河 引领中国黄酒产业发展

下一篇:梳理2022年营养健康领域的发展态势 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