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荒漠的盐碱地与风沙带,沙棘以“扎得深、长得野”的姿态书写着生命传奇。这种枝条带刺、果实酸涩的植物,既能固住流沙、改良土壤,又能为贫瘠之地带来经济生机。从《本草纲目》中“实,味酸、涩,温,无毒,主治久痢不愈”的记载,到现代实验室里被解析出的100余种活性成分,沙棘正以“药食同源”的双重身份,完成从生态卫士到健康新星的跨越。
01
沙棘市场规模将达52亿
沙棘的生长轨迹,始终与中国西北、西南、华北的生态脆弱区紧密相连。在新疆阿勒泰的戈壁、甘肃定西的黄土坡、山西吕梁的石缝中,7种7亚种的沙棘属植物构筑起200万公顷的绿色防线,年鲜果产量突破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然而,这颗“黄金果”的商业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加工环节产生的果渣多被当作废料丢弃,资源利用率不足。
市场端的矛盾更为突出,60%的产品是低价果汁饮料,因酸涩口感难以打开大众市场;而医药级沙棘油胶囊、黄酮提取物等高端产品,虽单价超千元,却因消费者认知不足而滞销。转机始于功能性食品浪潮的兴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预计到2028年,中国沙棘市场规模将达到约人民币52.7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兼具抗氧化与降血脂功效的沙棘复合产品,成为都市人群的新选择。
02
为什么沙棘是“营养宝藏”?
沙棘的珍贵,在于其全株皆可利用的“营养协同效应”,每个组织部位都藏着独特的生物活性密码。
种子是“蛋白与油脂仓库”,24.4%的蛋白质中含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67.57%),谷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尤为突出;8%-20%的油脂中,亚麻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70%,是大脑发育的“脑黄金”元素。
果实是“维生素之王”,每100g含维生素C约750-1430mg,是猕猴桃的20倍,且因不含抗坏血酸氧化酶,常温保存30天,仍能保留80%的活性;类胡萝卜素(19-34mg/100g)中,β-胡萝卜素的活性是胡萝卜的5倍。
叶片是“黄酮宝库”,含量达2.24%,远超果实的0.95%,其中分离出的异鼠李素糖苷,能精准抑制血管炎症。就连常被忽视的根皮,也含0.30%-0.42%的5-羟色胺,这种成分不仅抗辐射,还能促进血液凝固,是高原牧民的“天然急救药”。
03
古今对话:沙棘功效的“双面演绎”
01 传统医学里的“全科良药”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沙棘作为药食同源的经典药材,其性味与功效的记载可追溯至多部传统医典。据《中国药典》及历代医家总结,沙棘性温,味甘、酸、涩,归脾、胃、肺、心经,其药性平和而兼顾多脏腑调理,在临床中多用于以下场景:
健脾开胃,消食化积:沙棘味酸入胃,能刺激胃液分泌,改善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纳差;味涩归脾,可收敛固肠,缓解脾虚久泻或食积腹痛。《饮膳正要》中记载其“治久痢不愈”,正是基于这一功效。
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沙棘入肺经,甘温能补,酸涩能敛,对于肺虚久咳、痰多黏稠者有辅助调理作用,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将其列为“治肺病要药”。
活血散瘀,通脉止痛:归心经的特性使其具备行血化瘀之力,可用于胸痹心痛(类似现代冠心病)、瘀血经闭及跌打损伤,《本草纲目》中“活血散瘀”的描述,与现代研究中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形成呼应。
02 现代科研的“功效新发现”
沙棘的抗氧化能力堪称“天然雷达”,果实中的维生素C、黄酮与维生素E协同作用,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接近100%,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在代谢调节领域,沙棘油中的ω-7脂肪酸(棕榈油酸)与DHA协同,通过PPARγ-LXRα通路激活胆固醇代谢基因,使高脂小鼠的血脂水平下降40%,肝脂肪变性面积减少60%。
沙棘对肠道健康的守护更具突破性:沙棘浆果提取物通过富集粪啮齿杆菌,促进丁酸盐合成,像“水泥”一样修补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黏膜漏洞,使结肠炎症减轻58%。其有机酸(苹果酸、草酸)还能瓦解幽门螺杆菌的生物膜,抑制毒力基因VacA表达,抑菌效果堪比传统抗生素。此外,沙棘黄酮能让衰老模型大鼠的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58%,胸腺指数提升42%,为免疫系统“充电续航”。
04
技术突破:重构沙棘的“酸涩”口感
酸涩口感是沙棘产品难以拓展市场的一大难题,但是目前,沙棘产品正在摆脱“酸涩难咽”的标签,通过技术创新重构口感与功效。
在沙棘油加工中,β-环糊精微囊包埋技术通过形成微米级颗粒,既能利用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吸附腥味物质以改善感官,又能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消化液破坏,研究显示其吸收率可从约30%提升至70%以上,相关制剂在针对高血脂人群的试验中展现出辅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潜力。
复合发酵技术有效解决了沙棘汁的酸涩问题,沙棘汁与梨汁按1:3比例复配后经发酵,酸度可降低近40%,同时总黄酮保留率达80%以上。
沙棘叶及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亦取得进展,沙棘叶茶经沸水冲泡可浸出80%左右的黄酮,与枸杞、菊花复配后风味更佳;从果渣中提取的多糖制成的可食用膜,具备一定的保鲜功能,且可降解。
05
沙棘产业的“困局”与“破局”之道
当前,沙棘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三重瓶颈:一是资源利用率低下,沙棘加工中副产物浪费严重,如提取沙棘油后的果渣富含黄酮类物质,却常被丢弃,导致活性成分流失,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二是品牌与认知短板,产品品牌杂乱,缺乏统一认知度,年轻消费者对沙棘“药食同源”属性及营养价值了解有限,未能形成规模化消费市场;三是标准化缺失,产业缺乏统一化管理,沙棘品种多、成分差异大(如不同品种维生素C含量可能相差2倍),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行业化、企业化发展滞后。
而针对这三大瓶颈的破局之术,则需要技术、品牌与生态的协同发力。
技术赋能资源利用:加强副产物深加工技术研发,如从果渣中提取黄酮、用果渣开发饲料等,通过超临界萃取、超高压低温提取等工艺提升活性成分保留率,减少浪费。
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建立统一的原料分级、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功能认证(如保健食品认证)强化产品功效认知,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提升消费者认可度。
拓展产品矩阵:依托沙棘的营养与功能特性,开发多元化产品,如沙棘油胶囊、复合发酵饮品、叶茶、果酒等,延伸至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挖掘细分市场潜力(如针对心血管健康、抗氧化需求的功能性产品)。
06
结语
沙棘作为药食同源的特色植物,凭借丰富的营养成分与多样的功能性作用,在食品、保健、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其产业发展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副产物浪费严重、品牌杂乱、标准化缺失等问题。未来,需聚焦技术创新以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加强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产品质量与市场秩序;同时通过多元化产品开发与品牌培育,提升消费者认知度。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产业协同发力,沙棘产业有望实现从初级加工向高值化利用的跨越,充分释放其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内容:
[1]《研究进展|沙棘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
[2]《餐桌上的中药——沙棘》
[3]《沙棘功能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