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00后”同事,这个夏天开始沉迷养生局,按摩推拿、三伏贴,还有陈皮绿豆羹、玫瑰紫苏饮、老式酸梅汤……
不知从何时起,“中医养生”消费热潮在Z世代兴起,这跟前两年保温杯里泡枸杞、玉米须水里加人参又有点不同,不是“形而上”的赛博朋克养生,而是正正经经的中医食疗。
01
瞄准没时间养生的痛点
“药膳”咖啡茶饮开发新场景
北海中医院开的药膳铺子、扬州中医院药膳坊、厦门中医院药膳体验馆、老中医开的药膳店……当石斛轻柠咖、茯苓清湿茶、猴菇莓雪冰淇淋、黄芪养生包打破“良药苦口”的固有认知,“中医+药膳”主题店开始成为年轻人推荐打卡的新晋场所。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度提高,一个与“中药”相近的词汇“药膳”,也开始结合茶饮咖啡打造新经济模式,并将“养生消费”主力扩大到年轻群体。
中药太苦喝不下去?中药奶茶是草本风味的饮料?那么药膳饮品则介于之间,用出自正统中医院药食同源的食材,熬煮带有“浓烈药味”的饮品,让人更信服产品的“药性”,有的饮品甚至是有古方可循的。
在产品体验、给出的附加价值上,“药膳”的形式又跟茶饮咖啡学了不少,既满足了对养生功能性的需求,又让“喝药”变得时髦。这不算“跨界融合”,而是殊途同归。
追求健康,追求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消费情绪、消费方式,推动着药食同源产品在饮品、乳品、休闲零食等领域不断创新。
而药膳饮品结合中医馆、中医院等场景,为那些嘴上说着“忙得没时间养生”但心里又想追求健康的年轻人,打造了符合他们想象的、也更便利的消费场景。
02
药膳VS中药
有什么区别?
不过在消费认知中,“中药”奶茶咖啡与“药膳”奶茶咖啡两者的划分,尚不明确。但对于品牌门店的运营与产品体系,区别很大。
01 产品定义不同
药膳,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的健康饮食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食材的搭配与烹饪方法,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制作工艺上,药膳在原料筛选环节就有“药食同源”原料类别的限制,在调配阶段需依据中医药理论配比来确保功效,烹饪上需考虑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否被食材吸收,从而饮进人体。这与为奶茶增添中药元素,或者纯粹的中药饮品,概念完全不同。
比如广州中医院推出多款药膳茶,“养肝安神茶”材料以枸杞、酸枣仁为主,“健儿益气防感茶”材料包括五指毛桃、苏叶等,算是“代用茶饮”,而不完全是茶。
02 风味区别
另一点明显区别,“药膳”这一称谓下的饮食产品,往往追求色香味俱全。用中药来对比,中药偏药物、重功效,大多数味道不好;药膳既属于饮食产品,又属于与药物相结合,讲究搭配平衡。
药膳味道更好,更接近人们日常饮食,因此能通过吃饭、喝水这样每天必做的事,来实现健康养生。
03 文化价值区别
如果说,中药奶茶咖啡更偏向现制饮品赛道,那么药膳饮品则算是药膳餐饮的细分,它不仅仅是饮食产品,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智慧文化的结晶。
新茶饮挖掘出了茶的价值,中药茶饮挖掘的是更多药食同源食材在现代饮品中的价值,那么药膳饮品挖掘的其实是功能性代用饮品为当代人带来健康生活方式。
它可以不局限于中医药馆,也可以不局限于特殊厨房,而是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有机融合。
04 传播区别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对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如果被用于食品或保健品中,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是可以被宣传的。
这算是药膳奶茶咖啡的特有优势,在营销层面更有吸引力。
03
“药膳”饮品的机遇与风险
如今,健康趋势毋庸置疑,带动健康消费经济爆发式增长。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健康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元,且预计未来三年后内仍将保持每年12%左右的增长率。
另据2025中国特种食品产业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
药膳饮品使用药食同源食材,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市场关注,带来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无糖茶饮料、功能饮料的消费体系已经打下了一定市场基础,与药膳饮品消费群体重合度高,意味着药膳饮品还有很大获客空间。
不过,有探索空间也意味着存在风险。
首先是资质要求,若售卖产品具有药品属性,需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并满足相关条件。
其次是产品口味接受度不确定。国家卫健委近年加速《药食同源目录》扩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等经典药材完成“食品化”转身,目录已涵盖106种食药物质。“不大众”的食药原料,或许也会带来不大众的口味;繁多的款式,也可能会带来成本与效期的负担。
此外,能够宣传药膳饮品的功效,也意味着需要对功效负责。药膳的功效很多,人们的体质差异不同,如果消费者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需求,或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饮用,导致身体不适,可能会带来沟通上的负担,或是售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