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精酿、九华诵切入健康化升级赛道 药食同源成热门添加成分
2025-08-18

「精酿啤酒」——高端啤酒的代表,近两年正以强劲势头争夺年轻人的娱乐消费支出占比。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已达到68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

精酿啤酒只采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进行酿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相比工业啤酒其浓度、营养价值、口感更好。多采用顶部发酵(艾尔工艺),发酵时间长达数周至数月,风味口感更佳,因此售价也相对较高。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精酿啤酒暗合了健康无添加、新鲜短保、丰富口味等当下消费趋势,是一个确定性的风口,且以每年消费量1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上扬。而「精酿啤酒+药食同源」作为产品跨界融合趋势之一,正不断为赛道注入活力。

边缘者逆袭:精酿啤酒市场大爆发

精酿啤酒在90年代传入中国,其早期推广高度依赖线下场景。北京北平机器、武汉十八号酒馆、南京爱啤士等以精酿为核心的酒吧涌现,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社交据点。不仅承载着啤酒品鉴功能,更通过文化沙龙、音乐活动等构建社区属性,推动精酿从尝鲜走向日常。

此后十余年间,精酿啤酒从行业的“边缘者”,成长为啤酒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根据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渗透率将提升至6.3%,销售额占比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5 年的17.2%,爆发出强悍的增长能力。

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一方面来源于消费市场。中研普华报告显示,Z世代贡献了精酿行业65%的销售额。这一代消费者追求“不止于喝”的体验,对啤酒的个性化口感、文化附加值及社交属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市场从性价比转向品质与文化竞争。

另一方面,源于啤酒行业本身的结构性变革。2019年至2023年间,我国啤酒总产量增速缓慢仅为3%,尽管行业整体收入增长了19%,利润总额更是激增95%,但主要归因于提价策略和成本控制,这种策略能短期见效但难以持续。所以啤酒企业纷纷转向高端产品线的拓展与品质提升,以主动创新寻找增量空间:青岛啤酒推出IPA精酿、皮尔森精酿等高品质产品;燕京啤酒在 U8大单品之外,增加了 V10精酿白啤和狮王精酿等选择;珠江啤酒也推出了雪堡精酿系列......

过去,中国啤酒市场长期由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五大企业牢牢把控格局,近年来这一垄断事态出现了微妙的变化。CR5(行业前5名企业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92.9%逐渐下降至2022年的92%,这其中不乏精酿啤酒崛起所带来的市场份额蚕食效应。尽管其市场占比不足5%,但对比欧美等成熟市场,精酿啤酒的发展潜力巨大,预示着无限增长空间。

养生潮涌:药食同源成热门添加成分

精酿啤酒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新贵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现存与精酿相关的企业2.4万余家;其中,近一年内成立了超4000家,60%以上的相关企业已成立1-5年。以海底捞、星巴克、盒马、胖东来、绝味等餐饮和零售企业的代表,也开始跨界生产自有品牌精酿。

玩家越来越多,产品迭代速度快,同质化显现,如何形成差异化在蓝海里脱颖而出成为挑战。当“喝酒也要健康”成为当下流行趋势,养生酒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一些企业开始借助“药食同源”切入健康化升级赛道。

「泰山精酿」的“东方草本”系列添加大枣、红豆、薏米,以及药食同源成分枸杞,均使用上面酵母,经过30天超长发酵和小罐特酿,采用离心不过滤工艺,使不同的草本精华与原浆啤酒完美融合。

「九华诵」推出“五行肽本草精酿”系列,将肽分子加入糖化罐,包含陈皮、灵芝、黄精、西洋参、黄芪、阿胶等药食同源成分,将草本精华和麦芽香深度融合。

「森山」的铁皮石斛精酿啤酒,以有机铁皮石斛为核心原料,富含石斛多糖,结合160年酵母研发历史的法国Fermentis酵母,28天慢酿而成。

「冠军啤酒」针对中高端市场的商务场景和人群,推出“赤曜”系列,该精酿啤酒加入灵芝这一药食同源成分,提供健康营养的同时赋予酒体草本香气。

据悉,这款“药食同源+精酿啤酒”中高端产品有效承接了白酒经销商的客群资源,对于处于淡季的白酒经销商而言,是调节产品结构的重要选项,也是继续留在牌桌上的重要筹码,更为各类酒企业产品创新带来了新思路。

据FFL观察,当前精酿啤酒行业的健康化升级呈现明显的功能符号化特征。绝大多数品牌仍以草本成分的物理添加为核心卖点,尽管产品配方中常见枸杞、陈皮、灵芝等传统滋补成分,暂未强调具体功效。

企业更倾向通过工艺保留草本清香,达到酒体呈现琥珀色泽与淡淡回甘的效果,构建“喝得到健康感”的消费认知,偏向健康化营销目的。在宣传中,也常以"东方草本+发酵工艺”的双标签形式,既规避功效宣传风险,又能塑造工艺价值感。

这种“轻功能、重体验”的策略,既降低了消费者的尝鲜门槛,也为行业留出了技术深化与科学验证的进化空间。

底层革新:从“成分添加”到“发酵工艺”

“药食同源+精酿啤酒”仍处于从概念创新到产品定型的过渡阶段,短期需直面风味接受度与成本之困,长期则取决于行业能否建立技术壁垒与消费信任——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化成刚需品类的关键。

参考“养生酒”大品类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只有突破概念营销的浅层逻辑,在技术壁垒、场景适配与渠道渗透上形成系统性优势,才能避免陷入“猎奇式消费”的陷阱。当前,从业者可从三个维度构建长期竞争力。

①技术维度:以工艺解锁“药食同源”深层价值

当前市场依赖的简单“添加”模式,在风味融合与功能稳定性上显露瓶颈只是时间问题。前沿科研实践为行业揭示了更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即:将药食同源物质深度融入发酵工艺本身。

相关科研实践表明,通过发酵工艺创新可实现"1+1>2"的效果。例如,蒲公英精酿啤酒的工艺优化研究显示,当麦芽用量16.54%、酒花添加量0.15%、酵母添加量0.47%、蒲公英粉添加量0.09%时,产品的酚类物质特别是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及菊苣酸含量明显升高,这使得啤酒的抗氧化活性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显著升高。提高酒品的同时,成分绿色健康,对植物性精酿啤酒的开发与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针对IPA啤酒(精酿啤酒中的经典品类)药食同源复配成分的技术突破。相关科研团队选择具有清火作用的药食同源成分:陈皮、桔梗、桑叶、佛手、金银花、砂仁、白茅根、菊花、薄荷作为实验对象,加入到IPA啤酒中寻找口感合适的复配方案。

经品评,“陈皮+佛手+金银花+桔梗”的提取物添加量均到达0.1%时,与IPA酒液适配性较强,既能保留IPA的经典风味,减少苦涩味增加,又能形成独特的清火功能。

另外,该实验研究证明在啤酒发酵前,使用植物乳酸菌对药食同源原料进行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酒体口感苦味,减少苦味持续时间。乳酸发酵风味与IPA 啤酒风格相协调,可作为使用药食同源原料酿造苦味质量优异的IPA 啤酒生产工艺,同时使用植物乳酸菌对药食同源原料进行预处理,不会影响药食同源原料主要功效物质含量。

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事实:通过精准的发酵过程调控,药食同源成分不仅能更和谐地融入啤酒风味基底,有效规避直接添加带来的苦涩、风味冲突等问题,更能最大化保留乃至协同增效其健康功能属性。不仅显著提升了模仿门槛,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更易被市场和消费者接纳。

②场景维度:精准绑定需求

养生酒的成功证明,细分场景的穿透力远胜于泛功能宣传,“药食同源+精酿啤酒”可针对特定人群或场景设计解决方案,才有机会将猎奇尝试转化为重复购买。同时,也可探索“场景+定制”的增量市场,例如推出“节日限定”,通过季节性原料与传统节日文化的结合,创造限时消费仪式,形成记忆锚点;或开发“商务定制款”,将产品嵌入具体活动中,聚焦高消费人群需求。

另外,精酿啤酒本身也是饮酒文化的一类代表,企业可以将“食养智慧”与“传统工艺”深度绑定,从产品理念、设计、等方面构建文化认同。

③渠道维度:通过线下体验构建认知

精酿啤酒的消费本质是一种“体验经济”,相关数据印证了线下场景对精酿啤酒市场扩容的关键作用,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酒吧行业订单量同比增长49%,其中精酿吧、社交酒吧等细分赛道增速超30%。

企业可借鉴养生酒“品鉴会+功效讲解”的模式,开展线下体验活动,通过试饮对比(如不同工艺处理产生的苦味差异)、功效物质检测报告展示等方式,将抽象的养生成分添加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味觉记忆。这种体验式推广不仅能建立专业认知,更能通过社交传播形成口碑壁垒。

结语

精酿啤酒的爆发性增长,是消费需求变迁和与传统产业转型的共振结果。如何在寻求新增长的同时将Z世代的消费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类忠诚度? 药食同源等健康化尝试提供了新思路,但若仅停留在成分添加的浅层创新,恐难逃同质化与猎奇消费的桎梏。

所以真正的破局点还是在于 “技术+场景+产品”的深耕,即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用工艺技术重构健康价值,并融入到人们的轻养生日常中,这样“药食同源+精酿啤酒”才能成为消费者健康饮酒的长驻选项 。

* 参考来源:

1.精酿啤酒市场消费者行为与营销对策研究.邓魁

2.跳出“内卷圈”的啤酒业开启转型升级.王治山

3.精酿啤酒:小赛道里的大市场.各界报道.冯倩楠.闫智.2025-08-06.001版

4.精酿啤酒掀起渠道热,定制代工迎爆发.酒业家.2025-04-04

5.对话北平机器联合创始人李威:精酿啤酒速度放慢、两极分化.北京商报.刘一博.冯若男

6.蒲公英精酿啤酒工艺研究及其品质.食品科技.2024年第49卷.第10期

7.使用药食同源原料进行啤酒生产的研究.张智皓.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

上一篇:第十八届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5馆盛大开幕

下一篇:关注多方面调理 蒙牛、贝斯凯等益生菌产品添加药食同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