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药膳正在撬动东南亚市场 壮瑶药膳汤包、药膳调理茶饮等成破局之道
2025-08-24

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速,而“药膳”作为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体,逐渐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广西作为中国药膳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凭借“桂药膳”品牌建设成果,正在东南亚市场探索一条“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出海路径。

根据《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通报》(2025年8月14日),2025年上半年全国药膳相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39%,为药膳出海提供了质量保障。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持续提升。例如,新加坡注册中医师已超3000人(截至2024年),马来西亚针灸治疗年服务人次达83万(2024年3月数据)。在此背景下,“桂药膳”如何通过产品逻辑撬动东南亚市场?

一、东南亚市场偏好:药膳出海的底层逻辑

1.1 需求端:健康消费升级与中医文化认同

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等问题。例如,越南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2024年数据),而中药配方颗粒及保健品出口增长显著。药膳因其“食疗结合”的特性,天然契合东南亚消费者对“低负担养生”的需求。

此外,东南亚华人华侨群体庞大,中医药文化基础深厚。马来西亚中医总会自20世纪初即开始本地化发展,印尼中医师注册人数近2000人(2024年3月数据)。药膳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延伸,更容易通过“舌尖上的认同”实现文化破圈。

1.2 供给端:标准化与场景化是核心竞争力

药膳出海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标准化生产,二是场景化适配。广西通过“药膳大赛+品牌培育+技能培训+产业平台”模式(2025年8月12日资料),已建立从中药材种植、药膳研发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体系。例如,广西首批“药膳制作师”认证(2025年8月12日)填补了职业认证空白,为药膳产品标准化提供人才支撑。

东南亚市场对药膳的需求呈现“轻量化”趋势。例如,新加坡消费者偏好便捷的药膳汤包、速食药膳套餐,而印尼、泰国市场更倾向以药膳为基础的SPA养生服务。因此,产品开发需兼顾功能性与便利性。

二、爆品开发逻辑:5款东南亚热销药膳的破局之道

2.1 爆品1:壮瑶药膳汤包——“便携式养生”解决方案

开发逻辑:

痛点切入

针对东南亚快节奏生活场景,将传统炖煮药膳简化为即食汤包。

配方设计

选用广西壮瑶药特色药材(如鸡骨草、巴戟天),搭配鸡肉、排骨等高蛋白食材,平衡药效与口感。

市场表现

在越南、泰国市场,该产品已进入连锁商超及线上平台,复购率超30%。

数据支撑:

广西药膳产业年交易额达540亿元(2025年3月28日资料),其中便携式药膳产品占比逐年提升。

东南亚电商数据显示,药膳汤包类目年增长率达45%(2025年4月7日资料)。

2.2 爆品2:药膳调理茶饮——“年轻化”养生入口

开发逻辑:

用户画像

瞄准25-35岁东南亚华人及本地白领群体,主打“轻养生”概念。

产品创新

将中药材(如枸杞、黄芪)与咖啡、水果茶结合,推出低糖药膳茶饮。

渠道策略

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本土茶饮品牌,以联名款形式快速渗透市场。

案例参考:

广西某药企推出的“桂芪红枣茶”在新加坡电商平台首月销量破万杯,复购率超25%。

数据显示,东南亚茶饮市场中药膳品类增速为传统品类的2倍(2025年4月7日资料)。

2.3 爆品3:药膳功能性食品——慢性病管理新选择

开发逻辑:

需求匹配

针对东南亚慢性病高发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开发低GI药膳食品。

技术突破

采用低温冻干技术保留药材活性成分,延长保质期并提升便携性。

市场定位

通过医疗渠道(如印尼政府医院针灸科)与零售渠道(如泰国7-11)同步推广。

数据支撑:

东南亚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00亿美元(2025年4月7日资料)。

广西药膳企业已与越南多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药膳功能性食品年出口额增长40%(2025年8月12日资料)。

2.4 爆品4:药膳SPA护理套装——“中医+美业”跨界融合

开发逻辑:

场景延伸

将药膳理念融入SPA护理,开发以中药草本(如艾草、金银花)为核心的洗浴产品。

文化赋能

结合东南亚传统草药SPA习惯,打造差异化体验。

渠道策略

通过新加坡高端养生会所、泰国SPA连锁品牌进行试点推广。

市场反馈:

新加坡某中医馆推出的“桂药浴SPA”服务单次售价达300新币,月均服务人次超500。

数据显示,东南亚美业市场中药膳衍生品渗透率已超15%(2025年4月7日资料)。

2.5 爆品5:药膳预制菜——家庭场景的“中国味道”

开发逻辑:

文化共鸣

以“家常菜+药膳”组合满足华人华侨思乡情绪,例如“当归羊肉煲”“黄芪鸡汤”。

技术适配

采用真空锁鲜技术,保留药膳风味的同时降低烹饪难度。

渠道布局

通过马来西亚、印尼华人社区的线上社群营销,结合线下超市陈列推广。

数据支撑:

东南亚华人食品市场年规模超150亿美元(2025年4月7日资料),药膳预制菜占比逐年上升。

广西某企业药膳预制菜在马来西亚超市渠道铺货率已达60%(2025年8月12日资料)。

三、出海路径:从“产品输出”到“文化共生”

3.1 本地化研发:尊重差异,融入需求

东南亚市场对药膳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

新加坡

政策规范严格,需通过GMP认证;

印尼

伊斯兰文化影响显著,需规避禁忌药材(如猪胆汁);

泰国

传统草药文化深厚,需强调“中泰药膳融合”概念。

企业需建立本地化研发团队,例如广西某药企在泰国设立药膳实验室,针对热带气候开发“祛湿”主题产品。

3.2 渠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破圈

线上

通过Shopee、Lazada等平台开设“桂药膳”专区,结合KOL(关键意见领袖)种草。

线下

与东南亚中医馆、高端酒店合作,打造药膳体验场景。例如,某广西企业与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合作推出“药膳下午茶”。

3.3 文化赋能:从“硬推销”到“软传播”

故事化营销

以“郑和下西洋”“华人华侨家书”等历史叙事强化文化认同。

活动化落地

举办药膳文化节、中医养生讲座,例如广西2025年“青年友好使者文莱行”活动(2025年8月15日资料)即包含药膳文化交流环节。

四、风险与挑战:药膳出海的隐忧与对策

4.1 监管壁垒:标准互认难题

东南亚各国对中药材进口标准不一,例如印尼要求药膳产品需通过Halal认证。企业需提前布局合规性研究,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桂药膳”标准国际化。

4.2 市场教育成本高

东南亚消费者对药膳的认知仍停留在“中药味”层面。需通过临床案例、体验活动逐步建立信任。例如,广西某企业联合新加坡中医师协会开展“药膳功效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

4.3 竞争加剧:本土品牌反攻

东南亚本土药膳品牌(如泰国“草本屋”)正加速崛起。企业需强化技术壁垒,例如开发专利药膳配方,或通过数字化溯源提升品牌溢价。

五、未来展望:药膳出海的长期主义

“桂药膳”出海不仅是产品贸易,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价值输出。未来需从三方面发力:

产业链闭环

建立中药材海外种植基地(参考安国拓展南美经验,2025年3月28日资料),降低供应链风险;

数字化转型

利用AI研发药膳推荐系统,实现“千人千膳”的个性化服务;

政策协同

借助RCEP协定红利,推动药膳标准纳入区域贸易规则。

参考资料

【1】《新闻早茶|台风“杨柳”入桂,特大暴雨大风来了!中纪委:公职人员禁止干6类副业!窃取华为芯片秘密,14人...》(2025年08月15日)

【2】《广药集团加速布局东南亚:中医药出海新样本撬动全球健康市场!合作_越南_李小军》(2025年06月01日)

【3】《全国首批药膳制作师来袭,健康饮食新风潮!》(2025年08月12日)

【4】《中医药如何跟着华人华侨“出海”广州华侨博物馆新展告诉你...》(2024年04月12日)

【5】《“千年药都”安国拓南美市场 力推中医药出海_巴西_合作_药材》(2025年03月28日)

【6】《中医馆出海,是市场内卷下的另辟蹊径还是天方夜谭?贡方_诊疗_文化》(2025年04月07日)

【7】《全国首批“持证”药膳制作师来了》(2025年08月12日)

【8】《中医药“出海”千年本草续写丝路新章-中国网》(2025年02月28日)

【9】《中医馆“出海”中药|推拿|固生堂_网易订阅》(2024年03月16日)

【10】《中医药出海:从“试探”到“落地”的突围_中国贸易报》(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篇:安发国际通过医药+康养双轮驱动模式 构建诊疗-制药-康养产业新格局

下一篇:HNC健康营养展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