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物质健康声称标识即将落地 药食同源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5-08-15

当归、黄芪、党参...这些耳熟能详的中药材,未来将更广泛地走进我们的餐桌! 近日,国家卫健委对政协提案的答复函,为药食同源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对政协提案的答复释放出重大政策信号:食药物质“健康声称”标识即将落地,困扰行业多年的功能宣称难题将迎来破局!同时,食药物质目录持续扩容,药食同源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核心要点速览

●政策基础明确: 国家依据《食品安全法》严格管理食药物质目录。

●关键突破在即: 卫健委正积极推进为获批食药物质引入“健康声称”标识(如通过食品数字标签)。

●标准体系完善中: 新纳入目录物质已配套关键安全限量指标,历史物质标准研究有序推进。

●目录持续扩容: 近年已分3批将当归、黄芪、党参、铁皮石斛、化橘红等19种物质纳入目录。

●地方潜力释放: 鼓励省级部门立足资源禀赋提出增补建议。

一、背景:委员提案聚焦产业发展瓶颈

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动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的提案》(第04560号),重点关注了如何突破制约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产品健康功效如何规范表达(效用声称)、相关标准体系如何健全、以及目录管理如何更科学动态。

二、国家卫健委的权威答复:进展与规划

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6月9日的答复函(7月30日发布)中,详细阐述了当前工作进展和对委员建议的具体回应:

1.工作现状:法规与目录管理日趋成熟

●明确“食药物质”定义:可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国药典》的物质。

●管理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及配套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准入原则:安全第一(需食品安全评价),并符合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等法规。

●流程:省级卫健委可提增补建议,需提供传统食用历史、安全性评价等材料。

2.对委员建议的逐项回应

●关于“效用声称”(最受关注!):

承认需求: 肯定我国食养文化和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益处的关切。

重大进展: “正积极推进从获批的食药物质入手,采用食品数字标签等形式适当体现‘健康声称’”。 这意味着困扰产业多年的“功能声称”难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消费者选择将更清晰。

●关于配套标准:

新物质有保障: 2023年起,新公布的食药物质目录均配套了铅、镉、砷、汞等关键食品安全限量指标。

老物质在完善: 正组织对既往纳入目录的物质进行研究,有序推进配套标准工作,确保全目录物质的安全性有标可依。

●关于动态管理:

目录持续扩大: 近年已分3批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天麻、黄精、化橘红等19种物质纳入目录。 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的药材正加速“食品化”。

鼓励地方探索: 明确支持省级卫健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提出增补目录的建议(需提供安全评估资料),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赋能。

3.下一步工作计划:目标清晰,持续发力

国家卫健委表示将继续立足法定职责,贯彻“大食物观”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协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

●动态修订食药物质目录。 (目录有望继续扩大!)

●大力推进食药物质“健康声称”工作。 (核心突破进行中!)

●加强食药物质标准化建设。 (筑牢安全与发展基石!)

●目标:为传承发扬传统食养文化、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展望: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这份答复函释放了极其积极的信号:

●“健康声称”破冰: 这是产业最核心的诉求之一。一旦落地,将极大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信任度,打开市场空间。

●目录扩容常态化: 19种物质的加入只是开始,动态管理机制和地方能动性的调动,意味着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潜力的物质有望进入目录。

●安全标准体系化: 配套标准的完善,为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扫清了障碍,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政策赋能地方经济: 鼓励地方申报,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国家卫健委的这份答复,不仅是对政协委员关切的积极回应,更是对药食同源这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产业的有力扶持。随着“健康声称”标识的推进、目录的持续扩容和标准体系的完善,药食同源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传承千年的“药食同源”智慧,将在保障健康、促进消费、振兴地方经济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上一篇:多项建议落地 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添动力

下一篇:我国首个老年人群营养补充食品的特殊膳食品国家标准即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