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产业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全解析:酸枣仁百合茯苓产品前景广阔
2025-08-2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现代社会医疗模式由传统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人们对药食同源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升高。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挖掘药食同源产品的功能,本文将从药食同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相关法规政策、产品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药食同源指部分中药既可以作为药品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又可以作为食品提供能量和营养。药食同源产品主要是指以国家认定的既是中药材又是食品的中药为主要原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 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由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全球老龄化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渐严重,通过临床使用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证明,药食同源物质具有积极的防治慢性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

从含义、起源及发展探索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表明上古时期的人类并不能正确区分药物和食物。到夏商周时代,药食同源思想已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推崇。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医家及《黄帝内经》有关饮食的相关理论,对药食同源已经有非常精辟的认识。在元明清时期,大量食物性本草以及食疗专科书籍纷纷涌现,所记载的药食同源品种大大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越发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很多中医院校开展了相关药膳课程,并编写书籍。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通知,对“食药物质”的定义、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要求以及风险检测和动态管理进行了规范。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长期协同发展的成果,如何促进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三大关键,药食同源产品如何持续发力?

01 原料的合规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类原料与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性相关指标提出了要求。以药食同源类中药为主要原料研发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等,应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应从法律规定、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及体系、风险因素控制等现代食品要求去研究及发展传统的“药食同源”类中药, 而不是仅仅依靠古文献记载。此外,药食同源产品研发还应该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植物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等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药食同源物质开发为其他产品,也应遵循相应的标准及法规。例如药食同源产品若要开发为化妆品,需关注国家发布的最新《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及其他法规对中药使用上的限制等。总之,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一方面应积极参考现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需谨慎布局,注意风险规避。

02 产品配方的合理性

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过程中,中医药理论是灵魂,配方组成是基石。应当以中医学理论为准则,合理选择相关药食同源原料,既要注意对古代本草及医籍记载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总结,遵循配伍原则,亦要与现代生理功效和营养学建立关联,运用辨证论治、体质学说和五行学说等,提高中药保健产品的养生效果,才能使大健康产业下的药食同源产品的配方更具有合理性。同时,中药健康行业应坚持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和传统的养生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努力创制具有中药特色和优势的保健产品。

03 产品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功能食品是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目前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控制方法简单、功能因子不明确、功效不明显等共性问题。加强功能食品的功效因子与营养因子的基础研究,在制备工艺中采用芳香成分环糊精包合等稳定化技术、膜分离纯化技术、挤压膨化熟化技术、微胶囊矫味技术等,对避免产品同质化、建立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和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对策,助力药食同源产品蓝海

01 精准定位产品市场

在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研究构建全值化开发利用产业链,可改变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状,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这对提升我国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产品的研发应当基于市场需求。譬如,当下慢性压力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长期的慢性压力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睡眠和工作状态,并最终影响人们的整体健康,因此,市场上有助于睡眠和放松的新产品显著增多。从目前缓压和助眠产品类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市场行情来看,药食同源物质十分契合当下的市场趋势,如酸枣仁、百合、茯苓等,应用产品前景广阔。

其次,产品研发应当符合“好看、好吃、好用”原则,专注于以传统养生理念为基础,研发适应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健康食品。初次使用此类产品的年轻消费者,对新颖的产品剂型更感兴趣。因此,可以药食同源物质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系列功能化的“药食同源”零食,如免疫零食、美容零食以及功能饮料,让消费者身心愉悦地体验美食的同时,也能获得预防保健的效果。

02 大力发展药膳预制菜类新型功能食品

药膳发源于中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的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中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但是药膳一般需要临时烹饪,且制作繁琐,对烹饪操作技术要求高,目前很难普及。将药膳制成预制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03 注重药食同源物质的综合利用

目前,药食同源相关产品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其传统药用、食用部分的价值挖掘。而关于非传统药用、食用部分,如植物的茎、叶、壳、仁、梗等部位的综合利用,仍缺乏合理的开发。依据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规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往往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如党参作为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其非传统药用的叶部位含有较高含量的多酚和黄酮等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疲劳作用;铁皮石斛作为“九大仙草”之首,其非传统药用的花部位含有多糖、黄酮、挥发性成分和氨基酸等,有降血压、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因此,探索药食同源资源中非传统药用、食用部分的潜在价值,对于丰富我国药用资源和新食品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4 推动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化

在深入分析药食同源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科学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即优质化、标准化与差异化发展思路:

①以保证功效为背景,以有效活性为导向,以临床药效表现定位药材品质,构建优质中药材生产体系,采用有效的调控技术为药材质量提供技术保障,科学指导不同环境下中药材的合理种植及技术推广。与此同时,在中药材生产中,还需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将质量控制贯穿产业的全过程。

②建立以药食同源中药材生产、加工、宣传和管理为主体框架的标准体系,对药食同源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如药食同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包括品种选择、基地选择,以及中药材的播种、规范化管理、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和入库的整个过程。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对中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相关的信息智能系统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依托不同地区的中医药特色资源,通过系列有价值的创新和创造,在药食同源产业相关的产品、文化和服务等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获得相应的产业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及关键是与竞争者形成显著的差异性,从而培育核心竞争力。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中医药彰显其特色优势,在救治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步提高,药食同源的养生观及中药类功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势必会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发展。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了“新风口”,中国大健康产业进入“全民需求时代”。预计在2025年,国内大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

但目前,药食同源物质的基础研究及标准研究比较薄弱,国家与行业政策及其配套方案不够健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的质量有待提升。因此,要不断开展“药食同源”理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发挥中医药食疗“治未病”的优势,在继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技术革新,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食品工艺技术相结合,开发既具备保健功效又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药食同源新产品。

上一篇:独家出品!2024药食同源滋补品风口品类分析报告|解锁药食同源产业市场新机遇!

下一篇:美国有机食品市场持续增长:浆果、酸奶成畅销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