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果蔬发酵到药食同源的产业跃迁 酵素行业进一步细分
2025-08-10

据统计,2023年全球酵素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而中国作为核心增长极,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99.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随着国民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酵素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近年来,酵素行业因其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等功能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布局企业数量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酵素饮料分支,已发展出液体、固体等多元形式。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动,酵素产业也即将完成从基础营养补充到精准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变。

01

细数酵素的五大作用

酵素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类、寡糖类、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类、维生素类)的产品。酵素通过发酵技术,保留原有物质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新的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研究表明,酵素中富含预防多种疾病、补充营养、促进机体健康的物质,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降低血脂、加快新陈代谢等作用,可以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酵素的核心功能主要分为五类:①促进消化吸收,酵素能促进人体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②调节肠道菌群,酵素中的有益菌和微生物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增加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维持肠道健康;③增强免疫力,例如植物酵素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NK细胞活性等,提高血清溶菌酶水平,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④抗氧化,酵素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效率是维生素C的500倍,配合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形成抗氧化三重屏障,有助于延缓衰老;⑤促进代谢,酵素中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提高人体组织细胞的活性,加快机体代谢率,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将营养转化为有效能量。

当前,酵素已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发酵产品之一,行业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02

产品迭代

从「果蔬发酵」到「药食同源」的产业跃迁

从原料角度出发,酵素行业进一步细分为果蔬酵素、药食同源酵素等类型。

1.果蔬酵素

目前,果蔬酵素产品占据主流地位,常选用苹果、蓝莓、柠檬、木瓜等含丰富果酸、蛋白酶的水果,以及胡萝卜、芹菜、黄瓜、紫甘蓝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其核心聚焦“天然调理”,主打促进消化吸收、肠道健康维护、抗氧化、轻体排毒等需求。

由于果蔬发酵能带来自然酸甜味,相比传统酵素的酸涩感更易被消费者接受。而且场景适配性强,剂型多为粉末条装、果冻型,便携易储存,适合上班族、学生党“随餐补充”;食用后易感知“消化变顺畅”“排便规律”等效果,增强消费粘性。如汤臣倍健的“pupu果蔬酵素”、恒利康生物科技推出的“发酵型果蔬汁饮料”等。

2.药食同源酵素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饮食观念从最初的吃饱吃好,逐渐转变为如今的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纯天然食品等,利用“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出具有防治疾病功能的新型食品成为一种新趋势。

药食同源酵素因含有丰富的有益菌和活性成分,结合了药食两用植物的药效作用和酵素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而成为近年来酵素产品开发的新热点。和普通的果蔬酵素相比,药食同源酵素展现出了更优水平:

药食同源物质含有的活性成分可针对性调节身体机能,如促进代谢、平衡内环境。其中,乌梅、红枣、桑葚等兼具水果属性的原料尤为关键——它们既通过固有药理作用增强调理功效(如乌梅敛肺涩肠、红枣补中益气),又凭借天然果香赋予产品独特风味层次,而发酵过程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双重价值,活性成分经微生物转化后,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为更易于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形式,从而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更让调理功效更精准地作用于人体。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药食同源酵素产品,FFL在抖音、天猫、京东三大平台,以销量为依据,筛出了15款药食同源酵素产品并解析,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在原料端,山楂、茯苓、山药、枸杞、荷叶等是药食同源酵素产品中高频出现的成分。而在复配方面,山楂+荷叶、茯苓+山药、灵芝+枸杞是常见组合,多种物质协同增强功效。

此外,药食同源酵素产品的功能场景通常集中在肠道健康(润肠通便、促进代谢)、身材管理(减重、控糖)、健脾养胃、提升免疫力等方面;产品形态则以饮品、片剂、果冻为主,兼顾便携性与食用场景。

以本末之神陈皮四神汤发酵液(陈皮+茯苓+芡实+莲子+山药,主打健脾养胃)、Herb 植物果蔬酵素(山楂+荷叶,主打身材管理)、三盛康泰乌梅复合植物酵素饮(乌梅+多药食同源复配,主打润油润阴)这三款销量较高的产品为代表,其配方聚焦在山楂、茯苓、山药、枸杞等高频药食同源原料,遵循“山楂+荷叶(促代谢)”“茯苓+山药(健脾)”“乌梅+桑葚(滋阴调味)”等经典复配,兼顾功效协同与风味平衡;在技术上,大多数采用低温酶解、梯度发酵等工艺,特别添加一些肠道有益菌,通过微生物代谢将大分子营养分解为小分子(如多糖→单糖、蛋白质→肽),提升生物利用度,兼具多重功效,品牌依托成熟发酵产线保障活性成分稳定。

目前的产品在技术上存在发酵工艺同质化,多为常规厌氧/好氧发酵,缺乏梯度发酵、低温酶解、靶向缓释等精准技术,导致活性成分留存率、稳定性差异大;中小品牌发酵过程易受杂菌污染(类比“酵素话梅”非法添加隐患),或因发酵周期短,活性成分转化率低。在配方上,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原料同质化,山楂、茯苓、山药等占比超过一半,功能场景集中在“肠道、体重、健脾”,对“睡眠、免疫”等细分需求覆盖不足;在科学验证层面也有缺失,如配方多依赖传统配伍,对“成分协同的分子机制”“临床功效数据”挖掘不足,功效宣传易陷入“经验化”困境。

因此,头部产品凭借经典复配+成熟发酵建立竞争力,但全行业仍需突破技术精细化、配方创新化、标准规范化三大关卡,才能真正实现药食同源酵素的“功效精准化”与“体验差异化”。

03

日本经验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启示

经过多年发展,酵素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市场覆盖。作为酵素产业的发源地,日本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培育出了大高酵素、万田酵素、新谷酵素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通过成熟的海外拓展策略,已在多个国家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酵素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与日本等成熟市场相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距。

日本在酵素产业的长期深耕,形成了技术、菌群、剂型三大核心优势,其经验对中国酵素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并结合中国产业现状提出针对性改进方向。

1.技术方面参考

日本企业擅长分阶段控温发酵(如先中温糖化后低温熟成)、厌氧/好氧交替控制,提升活性物质产量。同时采用膜分离、低温浓缩等技术保留热敏成分(如酶、益生菌代谢物),减少高温灭菌对活性的破坏。对其进行稳定性处理,如通过微胶囊包埋、冷冻干燥等技术延长酶活性,解决储存失活问题。

国内多数企业仍处于“粗放式发酵”阶段:发酵过程依赖经验控制,温度、氧含量等参数波动大,导致批次间活性成分差异大;多采用高温灭菌(80℃以上)和热浓缩技术,虽简化流程,但使酶活性损失高;稳定性处理技术应用较少,液体酵素常温储存3个月后,活性衰减普遍偏高,制约产品品质稳定性。

因此,可以考虑引入智能化发酵设备,实现发酵参数的精准调控,缩小批次差异;加大低温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膜分离、低温浓缩工艺,提升活性成分保留率。

2.菌群方面参考

日本企业普遍使用自主研发菌种(如明治乳业PA-3乳酸菌),针对特定功能定向筛选菌株。还会采用复合菌群协同,科学配伍多菌种(如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利用共生效应增强发酵效率及产物多样性。通过菌株功效验证、临床实验数据支撑菌株功能宣称,提升产品可信度。

国内菌群应用仍存在明显短板,许多企业仍然依赖进口通用菌种,缺乏针对本土原料(如枸杞、茯苓)的专属菌种,导致发酵效率低、产物针对性弱;复合菌群配伍多为简单混合,未研究菌群间协同或拮抗关系,常出现“1+1<2”的效果衰减(如某产品因乳酸菌与酵母菌比例失衡,导致发酵周期延长);菌株功效宣称多依赖文献推测,缺乏本土人群临床数据支撑,消费者信任度不足。

因此,国内企业可以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本土菌种筛选,从传统发酵食品、药食同源原料中分离驯化特色菌株,建立中国特色菌种库;引入微生物组学技术,解析多菌种共生机制,科学设计复合菌群配方;推动“菌株-原料-功效”临床研究,针对中国人群肠道特征、饮食习惯开展实证试验,用数据支撑功能宣称,增强产品说服力。

3.产品剂型方面参考

日本企业会进行多元化形态创新,突破传统液体酵素,开发粉末条包、咀嚼片、果冻型等便携剂型。针对不同场景进行设计,如快消化(添加膳食纤维的晨间酵素)、控糖型(无添加蔗糖酵素)、高活性(冷藏鲜酿酵素)等酵素。此外,还会采取复配增效策略,在酵素基底中添加功能性成分(如胶原蛋白、益生元),打造复合型产品。

国内剂型创新仍显滞后,大部分产品为液体或普通粉末,剂型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场景针对性弱,多为“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精准消费诉求;复配多为简单添加(如酵素+维生素),未研究成分间协同机制。

因此,企业在后续可以加大剂型创新投入,开发便携型(如泡腾片、冻干颗粒)、适口型(如低糖咀嚼片)剂型,适配年轻群体“即时性”“便捷性”需求;基于消费场景设计产品,如针对上班族开发“餐后控糖酵素”,提升场景适配度;结合药食同源优势开展功能性复配,如酵素+枸杞(增强抗氧化)、酵素+茯苓(协同调理脾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酵素,差异化突破市场。

总之,日本酵素产业的精细化、创新化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但需避免盲目模仿。中国酵素产业的升级,应在技术上补全“精准控制”短板,在菌群上强化“本土创新”,在剂型上聚焦“场景适配”,更要结合药食同源原料优势与国人健康需求,构建“技术+原料+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酵素体系,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04

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老龄化社会双重驱动下,药食同源酵素正从边缘品类向主流健康产品跃迁。企业需构建“原料创新-技术突破-临床验证-精准营销”的全产业链能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方能在这场百亿级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 参考来源:

[1]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酵素饮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智研咨询《中国酵素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3]张国栋,李旭东,杨琴,等.药食同源植物酵素未来发展探析[J].中国食品,2023,(24):96-98.

[4]饶智,陈彦坤,刘斌,等.“药食同源”植物酵素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09):290-294.

[5]朱晓文.“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酵素开发中的应用进展[C]//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第六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创新驱动·融合共享·安全可控论文集.晶叶(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9:293-296.

上一篇:中药发酵市场规模已达560亿元 呈现出多元化、分层化的特点

下一篇:从TG到98nTG:鱼油技术四代跃迁,天然结构鱼油如何突破行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