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行业迎价值回归时刻 正从传统养生走向科学管理
2025-08-20

超市货架上,曾经被“0糖0脂0防腐剂”标签霸占的健康食品区,如今正悄悄发生变化。那些印着“宁夏中宁枸杞”“新会陈皮”的包装开始占据C位,扫码能看到种植基地实时画面的产品成了小红书热门,标注“人参皂苷≥5%”的保健品货架前总围着仔细比对的消费者——这一切都在说明:随着新版国标GB7718的落地,“0添加”的时代正在落幕,药食同源行业的竞争早已转向更扎实的“价值战场”。

1

“0添加”的退场与新赛道的崛起

三年前,“0添加”还是健康食品市场的“万能钥匙”。无论是瓶装饮料还是即食燕窝,只要贴上“0防腐剂”“0蔗糖”的标签,就能轻松卖出溢价。但如今走进超市就会发现,70%以上的产品都在主打类似概念:某品牌酸奶宣称“0添加蔗糖”,却在配料表藏着“结晶果糖”;某款代餐粉标榜“0防腐剂”,却用过量盐来延长保质期;更有甚者,把“0苯甲酸钠”印在包装最显眼处,却悄悄添加了山梨酸钾——这些“文字游戏”正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2024年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的修订,成了压垮 “0添加”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新规明确要求:“不应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类似表述”,若产品本身不含某成分,也需标注 “本产品不含XX”而非笼统的“0添加”。这意味着,靠标签玩套路的时代彻底结束,药食同源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当“没添加什么” 不再能打动消费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才是破局的关键。

市场早已给出答案。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道地药材”相关产品搜索量增长210%,“可溯源” 健康食品销量翻了3倍,带“临床实证”标签的药食同源产品复购率高达45%。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营销”到“主动筛选价值”的觉醒,也是行业从“标签内卷”到“实力比拼”的转型。

2

卷原料-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较劲

健康食品的竞争,说到底是原料的竞争。对于药食同源产品而言,一颗枸杞的产地、一片陈皮的年份、一勺石斛的成分,都可能成为决定市场胜负的关键。

1.1 道地药材:老祖宗传下的“品质密码”

在宁夏中宁的黄河岸边,种植枸杞的农户都知道一句老话:“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这里的枸杞鲜果饱满如红宝石,晒干后褶皱里藏着自然的糖分——更重要的是,当地土壤中的硒元素和黄河水的弱碱性,让枸杞多糖含量比山东、青海产区高出10%-20%。一位做了30年枸杞生意的经销商坦言:“同样是枸杞,中宁产的泡在水里会浮起来,因为糖分足;外地货大多沉底,口感差远了。”

这种“道地性”不是玄学,而是千百年实践沉淀的智慧。广东新会的陈皮,必须用当地特产的茶枝柑果皮,在每年11月采收后经三蒸三晒,再存放三年以上才能称得上“陈皮”。当地老药工说:“新会的水土让果皮自带果香,存放五年的陈皮泡出来的茶,带点回甘;外地柑皮存再久,喝着也发苦。”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新会陈皮的挥发油含量比广西、福建产的同类果皮高出30%,而挥发油正是其“理气化痰”功效的核心。

消费者愿意为这份“地道”买单。某调研机构对2000名养生爱好者的问卷显示,63%的人会特意选择道地药材产品,其中30-40岁的消费者甚至愿意支付20%-30%的溢价。北京一家连锁药店的店长观察到:“标着‘乐清铁皮石斛’的礼盒,比没标产地的卖得快一倍。顾客说‘认准产地,吃着放心’。” 这种信任,让道地药材从“地域符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1.2 产地溯源:让每颗果实都有“身份证”

去年冬天,浙江杭州的白领王女士在网上买了一盒铁皮石斛,拆开包装后习惯性扫了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刻跳出一段视频:乐清雁荡山的种植基地里,农户正戴着手套小心采摘,旁边的检测仪显示 “农残检测合格”,甚至能看到这批石斛的施肥记录:“2023年10月5日,施有机肥5kg/亩”。“连施肥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感觉像亲眼看着长出来的。” 王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为保健品的“溯源功能”复购。

这种“看得见的放心”,正在成为药食同源品牌的新标配。某枸杞企业与阿里云合作开发了区块链溯源系统,从枸杞开花到加工成粉,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拍照上传,消费者扫码能看到:“2023年6月10日,第3号地块枸杞开花”“7月25日,人工采摘,采摘工李建国”“8月1日,低温烘干,温度45℃”。这套系统上线后,该品牌的客诉率下降了60%,复购率提升了27%。

除了技术手段,“生态认证”也是溯源的重要一环。在江西樟树的茯苓种植基地,农户们严格遵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不用化学农药,靠释放捕食螨防治害虫;不施化肥,用油菜籽饼当肥料。基地负责人拿着有机认证证书说:“每年要接受3次第三方检测,重金属、农残都不能超标。现在消费者盯着‘有机’标签买,我们的茯苓片比普通货贵50%,还是供不应求。”这种“从土地到餐桌”的透明化,正在重塑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信任逻辑。

1.3 成分量化:告别“含XX成分”的模糊套路

“这款人参片含人参皂苷”“那瓶黄芪粉有黄芪甲苷”——过去,药食同源产品的标签总爱用这种模糊的表述。但对真正懂行的消费者来说,“含多少”比“含不含”更重要。

上海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解释:“比如人参皂苷Rg3,要达到每天3mg以上才有助提高免疫力。如果产品只说‘含人参皂苷’,却不标含量,消费者可能吃了半年都没效果。”这种“无效养生”的痛点,让成分量化标注成了新的竞争焦点。某品牌推出的红参膏,直接在包装上印着 “每100g含人参皂苷≥3.5g”,还附上检测机构的报告编号。上市半年,这款产品就在同类中销量夺冠,客服后台最常见的留言是:“知道具体含量,吃着心里有数。”

量化标注的意义,在对比中更明显。某电商平台上,两款阿胶糕销量悬殊:一款标着“阿胶含量≥15%”,月销2万+;另一款只写“含阿胶”,月销不足3000。买过的消费者评价道:“15%这个数看着实在,另一款不知道加了多少,怕买到‘明胶糕’。”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保健协会的调研显示,标注具体成分含量的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比模糊标注的高23%,复购率高18%。这种“用数据说话” 的方式,正在倒逼整个行业从“概念营销”转向“功效落地”。

3

卷硬核-用科学证明“真的有用”

当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个心理安慰”,药食同源产品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答案,不能靠玄学,得靠扎实的科研和精准的场景定位。

2.1 精准定位:让产品“长在需求上”

凌晨两点,深圳某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族小林打开抽屉,摸出一瓶 “熬夜护肝饮”。这款饮料的配料表很简单:枸杞、菊花、决明子,却卖得比普通凉茶贵一倍。“它写明了‘适合熬夜后眼睛干涩’,我试过几次,喝完第二天没那么累,就一直回购了。”小林的话道出了精准定位的魔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直接戳中痛点的产品,才能被消费者记住。

这种“场景化思维”正在改写市场规则。针对备考学生,某品牌推出 “提神健脑膏”,用核桃、黑芝麻搭配人参,主打“缓解疲劳、增强记忆”,上市三个月就成了家长群的“刚需品”;为产后妈妈设计的 “气血汤料包”,把黄芪、当归按比例配好,标注“产后30天开始服用”,在母婴平台销量稳居前列。某养生品牌的产品经理说:“我们做过调研,宝妈最烦‘笼统的补气血’,她们想知道‘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有什么用’,把这些说清楚,产品就成功了一半。”

数据最有说服力。某平台“场景化养生食品”的搜索量,两年内增长了370%。其中“办公室抗疲劳”“考前提神”“更年期调理”等细分关键词增速最快。某品牌针对“关节不适”人群的氨糖软骨素片,明确标注“每天2片,连续服用8周改善灵活度”,配合线下义诊活动,市场占有率一年内从5%冲到28%。这些案例证明:在药食同源领域,“精准”比“全面”更重要。

2.2 科研投入:把老祖宗的智慧“做进实验室”

“这款山药粉能改善消化,我们做过实验,连续吃30天,受试者的胃蛋白酶活性提高了17%。” 在某品牌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对着电脑里的数据解释。他们与江南大学合作,用现代仪器分析山药中的淀粉酶活性,还招募了100名消化不良的志愿者做对照实验——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药食同源企业的常态。

研发投入的差异,直接决定市场地位。某行业报告显示,研发费用占比超10%的药食同源企业,产品溢价能力比同行高40%,消费者口碑评分平均高1.8分。某知名人参品牌每年投入数千万元,与吉林大学药学院合作研究人参皂苷的提取工艺,他们开发的“低温冻干技术” 能保留90%以上的活性成分,而普通烘干法只能保留60%。这种技术优势转化成了市场优势:其人参切片的售价是同类产品的2倍,仍供不应求。

科研的价值,最终要落到“实证”上。某品牌的“睡眠茶”上市前,联合三甲医院做了临床观察:100名失眠者连续饮用4周,68%的人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长增加1-2小时。这些数据被印在包装上,配合医生的推荐视频,让这款茶成了失眠人群的“救星”。“以前说‘安神助眠’没人信,现在有数据、有案例,消费者才真的认。”该品牌负责人说。这种“科研 + 实证”的路径,正在让药食同源从“传统养生”走向“科学管理”。

4

卷内涵-让产品带着文化温度

一颗枸杞、一片陈皮的价值,从来不只在于成分。当90后、00后开始走进养生市场,他们买的不仅是“保健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这正是药食同源产品最独特的竞争力。

3.1 讲好中国故事:让养生变成“文化体验”

今年中秋,某陈皮品牌推出了“陈皮月饼”,包装盒上印着《本草纲目》里的陈皮插图,还附赠一本小册子,讲“苏东坡与陈皮”的典故。这款月饼溢价50%,却在年轻人中卖断货,小红书上的评价多是:“吃月饼还能学知识,送礼特有面子”“原来陈皮在宋朝就很火了,老祖宗的智慧太牛了”。

这种“文化赋能”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把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某枸杞品牌拍了系列短片《枸杞的旅程》,从宁夏农户的种植讲到《诗经》里的“枸杞树”,再到现代人的养生吃法,在抖音收获2000万播放量;某茯苓企业在门店设“古法炮制体验区”,让顾客亲手参与茯苓切片、晾晒,很多家长带孩子来体验:“让娃知道茯苓不只是药材,还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年轻人对这种“有故事的产品”格外买账。某调研显示,72%的95后认为“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养生品更有吸引力”。他们会为“阿胶糕” 背后的“杨贵妃养颜方”买单,会因“黄芪粥”关联的“药王孙思邈”而尝试——这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回归。正如一位00后消费者所说:“喝枸杞水不是因为老了,是觉得这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养生方式,挺酷的。”

3.2 品牌效应:从“卖产品”到“卖信任”

在浙江杭州的老字号“胡庆余堂”,一款普通的铁皮石斛粉能卖出高价,顾客却说“值”。“买的是牌子,百年老店不会砸自己招牌。” 这种信任,正是品牌的力量——在信息不对称的健康市场,品牌是最好的“信用背书”。

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细节里。某知名药食同源品牌的工厂,每天有10组消费者参观:从原料清洗到无菌灌装,全程透明;客服24小时在线,能详细解答“经期能不能吃阿胶”“儿童怎么吃枸杞”等问题。这些投入换来了回报:该品牌的复购率达6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30%,消费者说:“有问题能找到人,买着踏实。”

反观那些没品牌意识的小厂,只能靠低价拼市场。某批发市场的商户坦言:“同样的枸杞,没牌子的卖20元一斤,贴个知名商标能卖50 元,还不愁卖。”这种差距,本质是“信任溢价”。当消费者在一堆相似产品中犹豫时,品牌就像“定心丸”——它意味着更稳定的质量、更规范的流程、更可靠的售后。正如营销专家所说:“药食同源行业的终极竞争,是品牌信任度的竞争。”

5

底线:合规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在追逐市场的同时,有一条线绝对不能踩——合规。近年来,从 “燕窝宣传抗癌” 被罚款200万,到“玛卡宣称壮阳”下架,这些案例都在警示:健康食品可以讲功效,但不能吹牛皮。

新修订的《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宣称“预防疾病”“治疗作用”,药食同源产品更不能打“包治百病”的擦边球。某品牌因在直播间说“喝这款陈皮水治咳嗽”,被举报后罚款50万元,还下架整改了一个月。“现在我们培训销售,连‘改善’都要谨慎用,必须说‘传统上用于理气化痰’,还要加一句‘不能替代药物’。”该品牌的合规专员说。

合规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某老字号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成立专门的合规团队,每款产品上市前,都要请法律顾问和中医药专家双重审核文案;宣传页上,“传统养生功效” 与 “现代研究表明” 严格区分,还附上参考文献来源。这种严谨,反而让消费者更信任:“敢把话说明白,说明有底气。”

6

价值回归,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当“0添加”的喧嚣散去,药食同源行业终于迎来了“价值回归”的时刻。那些能在原料上较真、在科研上深耕、在文化上用心的品牌,正在赢得市场的尊重——因为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标签,而是 “这东西真的好,真的适合我”。

未来的竞争,会更扎实,也更有温度。一颗枸杞的道地、一份检测报告的严谨、一个传统文化的故事,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终将决定谁能在新赛道上跑赢。毕竟,健康产业的本质,是用真诚和专业,守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到尽头了,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药食同源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化增长 如何破局品牌认知?